- +
法治建设网
您的位置   >   首页   >   乡村振兴  >  

农产品“蹭名牌”亟待打假

农产品品牌保护和“打假”刻不容缓。应采取“疏堵结合”的模式,构建一个兼顾品牌保护和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为农村土特产打造“金名片”,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升级。

徐凯鑫

近年来,我国各地农产品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成长,农产品“三品一标”影响力稳步提升。但伴随品牌溢价和网购日益普及,一些知名度较高、溢价较强的农产品品牌被侵权、被“碰瓷”事件频发,农业产区内“搭便车”“蹭名牌”等现象,不仅让消费者“李逵”“李鬼”难辨,更扰乱了农产品品牌市场,掣肘农业健康发展。

眼下,特色农产品成为我国部分地区打造特色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尤其是已获得地理标志认证的农副产品,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市场认可度、相较同类产品更高的价格。于是,一些渴望高价的销售者、生产者动起了让自家农产品“蹭名牌”的歪脑筋。据了解,当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被侵权情况较为严重。

质量参差不齐的“李鬼”农产品走进市场,不仅会破坏好不容易创建的品牌口碑,损害上游生产者利益,还会降低各地培育精品农产品品牌的热情,甚至对整个农业产业链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而农产品品牌侵权之所以屡禁不止,与外地人冒用商品标识、本地人盲目逐利密切相关。加之网购普及后,农产品在享受广阔市场和销售便利的同时,也面临更加隐蔽、打击难度更大的线上侵权行为。

农产品品牌保护和“打假”刻不容缓。应采取“疏堵结合”的模式,构建一个兼顾农产品品牌保护和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为农村土特产打造“金名片”,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升级。

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疏通优化农产品品牌保护建设渠道。加快完善农产品管理机制,持续推进注册商标、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可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理,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和信息实时共享,针对不同特性的品牌,采取差异化管理策略,全方位提升品牌管理效率和精准度,让品牌建设更完善、保护更顺畅。

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加持,严堵农产品品牌侵权监管宣传漏洞。联合多部门对侵权行为严查严管,尤其是通过法律手段和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获得地理标志授权的农户名录和典型侵权案例,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和地理标志品牌的保护意识,从源头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投稿邮箱:zgfzjs@126.com

为您推荐

严查假冒伪劣!农业农村部开展春季种子市场检查

记者3月12日从农业农村部获悉,农业农村部近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春季农作物种子市场检查,聚焦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

生态共建分布式光伏民生工程 暨四大平台全国项目启动会在唐山举行

2025年3月2日,“生态共建分布式光伏民生工程暨四大平台全国项目启动会”在唐山世德酒店第一会议室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天...

中央一号文件丨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过渡期结束后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记者胡璐、古一平)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央财办分管...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出炉 明确九大重点任务

记者1月22日获悉,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

在哪办?靠谁办?钱怎么办?农村养老有实招

在哪儿养老?谁来服务?资金从哪儿来?农村养老存在一些现实难题。近年来,江西省不断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推...

在库布其沙漠,有一群治沙的年轻人

夏日的库布其沙漠,黄沙里钻出的绿意甚是喜人。 沙漠深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格更召嘎查牧民敖日格乐蹲...
返回顶部